close
印尼課程報告~生活型態的比較

在這次印尼課程中,我們主要在Tado和Wea Rebo兩部落體驗了當地的傳統生活,此外也在觀光區Labuan Bajo和巴里島體驗了較為現代化、物質走向的生活。在本報告中,我將就我看到、聽到以及所記錄的一些初步資料對Tado和Wea Rebo的生活型態做出比較,這將是本報告的重點。

Tado部落算是位於平地,雖然沒有電力牽至此地,但有些家庭擁有自己的發電機。水利設施方面,在部落中有類似水閘的灌溉設施,在雨季時可將水引流至田中;在日常用水方面,在部落中有幾處蓄水池,部落的人們在此取水、洗澡、洗衣。工作方面,每戶人家所從事的工作不盡相同,有農夫、老師,也有聽說在觀光區飯店工作的。
Wea Rebo位於山區,大約海拔一千公尺左右,部落的位置其實是在一個火山口,因此部落的附近有溫泉。在Wea Rebo是完全沒電力的,到了晚上照明全依靠煤氣燈。用水方面Wea Rebo的水資源相較於Tado算是十分充足的,洗澡、洗衣及飲用水皆來自於山泉水。至於工作,我在Wea Rebo並未看到像Tado那般明確的工作分別,在Wea Rebo較明顯的工作分配是「男人做的工作」和「女人做的工作」,而且劃分十分明確。例如建房子、製作較粗重的器具就是男人的工作;煮飯、織布則是女人的工作。
接下來我將大致的生活型態分成食、衣、住、行、育、樂等六項來呈現:

【食】

《Tado》
飲食方面,平常在Tado三餐都是在頭目家吃飯,而這些「正餐」通常是吃飯(旱稻)、煮蔬菜、煎蛋、泡麵(乾麵,主要用來拌飯吃)、鹹魚、涼拌蕃茄洋蔥,還會有香蕉當飯後水果以及一杯水。在Tado即使常常喝咖啡或茶,但在頭目家吃正餐的時候配的一定是開水,等到大家用完餐後才會再端出咖啡或茶。然而,有時早上到頭目家吃早餐前,我的寄宿家庭會先邀我一起吃早餐,這時吃的就不會像在頭目家那麼豐盛,有時是飯配上燙青菜和鹹魚,有時單純只吃樹薯或香蕉。只有一次比較特別,早餐吃的是煮牛肉,這應該算是非常豐盛的一餐吧,因為平時連雞肉都很少吃到了。此外,在寄宿家庭吃早餐時,配的就不是開水了,而是咖啡或茶。但寄宿家庭在早上招待我吃過東西後,他們是否還有再吃較為「正式」的早餐我是不得而知,但如果只單純用一、兩根香蕉和一杯咖啡來當早餐,似乎又太少了。
除了正餐外,還有點心。總括地來講,點心都是含有高澱粉的食物配上很甜的咖啡或茶。最常見的是樹薯,可以沾糖吃或直接吃,也有過將它調味、煮成一鍋看似咖哩,卻是甜的點心。

另一種常吃的點心就是香蕉。在Tado香蕉是十分常見的食物,而且也不止一種香蕉。據我所看到且能分辨的香蕉有三種。一種是長度類似台灣的芭蕉,但看到時都已去皮,硬的,吃起來感覺很多澱粉,有點像白玉米,可做為點心,但也曾在我的寄宿家庭當早餐吃;一種是長度也和芭蕉類似,吃起來就像一般香蕉,通常當做飯後水果;還有一種切對半後與前兩種長度相當,吃起來也和香蕉一樣,皮是綠色的,通常也當作飯後水果。
另外還有必須一提的是棕櫚(sugar palm),在Tado文化上棕櫚可說是關鍵物種(keystone)。棕櫚是製糖的來源,亦可釀造「棕櫚酒(tuak)」,除此之外棕櫚亦可蓋房子、編織等等;如果少了棕櫚,Tado文化甚至可能無法形成。

《Wea Rebo》
在Wea Rebo部落的「正餐」大致上和Tado差不多,菜色上少了點,通常是飯加上一至兩種煮蔬菜(常常有佛手瓜)、鹹魚以及泡麵。比較不同的是在Wea Rebo吃的飯是白米飯,也就是水稻,但在Tado吃的是紫色的旱稻。因為儘管在Wea Rebo部落的山區中較難取得水源處仍種有旱稻,但這些旱稻並不夠部落的人們食用,所以必須用種咖啡及香料所賣的錢在市場買米來添補不足,所以我們在Wea Rebo吃的米都是來自市場。此外,Wea Rebo的早餐通常並不像在Tado頭目家那樣豐盛,也不是吃飯;通常早餐是吃樹薯、地瓜或是芋頭這些簡單卻很容易飽的食物,水煮的樹薯就直接吃,也不會沾糖。比較特別的是有一天早上除了地瓜外還有爆米花。在正餐時同樣也不喝咖啡而喝水,但Wea Rebo的水似乎還有調味過,可能有加什麼香料,因為喝起來有牙膏的味道。
正餐外的點心也通常是樹薯或是芋頭,也曾經吃過曬乾的芋頭,吃起來比較硬,味道也不太一樣了。在Wea Rebo應該是因為氣候的關係,並沒有看到他們吃香蕉。
值得一提的是,Wea Rebo相對於Tado有較嚴謹的用餐禮俗,我們也曾經因為沒注意到這點而做出不恰當的舉動:在Wea Rebo的禮貌上,用餐時的那杯開水是要等到客人吃完才能喝的;但有一次在吃飯中部落的一位男性舉起杯子,意思性地對於他在我們還在吃飯時喝水表達歉意後,就喝了些水。但我們在聽不懂那位部落男子說話內容的情況下,反射性地套用了台灣的飲食文化,認為他在向我們敬酒;於是大家也都舉起杯子喝了面前的水。當下Jeanine就立刻糾正我們的行為,但也顯示我們用自己所習慣的生活型態不自覺地套用在別人的文化上,而這種行為正是生態旅遊中並不樂見的。
此外,在用餐時只有部落中的已婚男子會和客人共同進餐,必須等到客人和已婚男子吃完後才輪到婦女、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後方吃飯。而坐的位置也有所差別,未婚男性是坐在已婚男性的後排,而婦女和小孩則是在更後面的廚房中吃飯。然而當婦女們在吃飯時,坐在前排的男性們也不會進行什麼活動,就只是聊天或靜靜地坐著。

【衣】

《Tado》
衣著方面,女性平時腰下基本上都是圍著沙龍(sarong),傳統禮節上,女性是不會穿露肩的上衣或是短褲;在公眾場合也必須屈膝側坐或是跪坐,也就是雙腿不會張開,但如果蓋著沙龍就比較沒關係。相對於女性,男性在禮俗上的限制就少了許多。平時男性的穿著十分一般,就只是單純的短袖搭配短褲或長褲;但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時,男性也會圍上沙龍,並帶上帽子。
另外,有個活動和衣著有著一定程度上的關係,那就是洗澡。由於在Tado只有極少數的幾戶人家有自己的浴室,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公共的地方洗澡,男女有各自的地點。但洗澡也不是裸身去洗,男性洗澡時要穿著短褲,洗完後替換濕的褲子時也要先圍上大浴巾或沙龍,在浴巾或沙龍內換好褲子。而女性洗澡則必須將沙龍圍到胸以上,隔著沙龍洗澡。
此外,沙龍在不同部落有著不同的穿著方式,例如將沙龍披在肩上一事在不同地區的部落就有所差異。Tado部落的衣服來自於市場購買,部落中已經沒有再織布了。

《Wea Rebo》
在Wea Rebo同樣的,女性日常的穿著也都是腰下圍著沙龍,穿著的禮節也和Tado差不多,真要比較不同之處的話,大概就是男性的穿著與沙龍的使用了吧。
相較於Tado,在Wea Rebo部落的男性有更高的比例平時腰下就圍著沙龍,如果說穿著沙龍並帶著帽子是較傳統或較正式的穿著,那Wea Rebo顯然一定程度上仍舊維持著這個種傳統。此外,沙龍的使用也和Tado有些許的不一樣,在Tado很少甚至幾乎不會看到有人將沙龍披到肩上或頭上,但在Wea Rebo也許因為氣候上較冷的關係,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披著沙龍,尤其是在晚上要到室外時,部落的人們經常會披上沙龍作為保暖。洗澡在女性方面基本上和Tado一樣,也都是必須圍著沙龍洗;但男性就不一樣了,在Wea Rebo男性洗澡是裸身洗,不會穿著短褲或圍著沙龍。
Wea Rebo仍然有在從事織布的工作,雖然過去還有種棉花並將棉花紡成線,但現在織布用的線的來源都是從市場買來,已經沒有再製做棉線了。Wea Rebo部落做的沙龍聽說也有一定的名氣,而製作一匹布(四公尺長)的時間約需要一個月,在市場中的價格大約十萬盧比(約台幣三百多元);也根據不同用途布料也會不同,價格也不同,例如做襯衫的布一匹可賣二十萬盧比。

【住】

《Tado》
在Tado,住的模式主要是一個家庭有自己的房子,而所有房子就沿著Tado唯一的一條主要幹道蓋在左右兩側。我寄宿家庭的爸爸曾經很自豪的說過,他的這棟房子是他自己親手建的。房子的主要骨架是由木頭搭成,牆壁為竹片綁成或竹片編成的,由竹片編成的牆壁可以有各式的花樣,我甚至有看過編出字的牆壁;而屋頂大多是用鐵皮搭成。有些家庭的房子會鋪地板,而有些就是單純的泥土地。
我再根據我的寄宿家庭以及看到的一些其他家庭及頭目家做一些進一步的描述。主屋內部的結構大致可粗分成客廳和內房。客廳為婦女從事編織以及與鄰居或客人聊天喝咖啡的地方,同時在客廳也有床舖可供客人睡覺。除了主屋外,在屋子後綿還未有一個獨立的、較小的房間當作廚房,除了爐灶之外也會堆放一些樹薯之類的食材。在距離主屋更遠一點會有一間小茅房,視各家而定,有的家庭的廁所會用水泥搭建,頭目家的還有馬桶,而有的就單純只用竹片圍成隔間,門口用草席充當門板。廁所內會有一桶水與勺子用來沖洗。少數家庭有自己的浴室,以頭目家來說,浴室和廁所是同一間的。

《Wea Rebo》
住,可說是Wea Rebo最獨特的地方了。在Wea Rebo過去曾經有六棟傳統屋,但有兩棟目前已經不存在,目前還有四棟傳統屋。在Flores島除了Wea Rebo之外只剩Todo還有一棟傳統屋,但那也是15年前重建的,據部落的人所說,Wea Rebo這幾棟傳統屋的年齡已經不可考了。

在傳統屋中有著獨特的生活模式與社會結構。在傳統屋的內部平時人們活動的地方為一個圓形的空間,往上到屋頂的空間則是用來儲藏雜物。而這圓形的活動空間又可分為前半與後半:前半為客廳以及客人休息、吃飯、睡覺的地方;後半為廚房以及各個家庭各自的隔間,順帶一提,我們所住的傳統屋是主屋,有八個家庭,其他三個較小的傳統屋則住六個家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住進傳統屋,只有該家族每一輩最熟悉傳統習俗的人及他的配偶可以住進來。
當在屋內有活動時,身分與所在的位置也有所區別,就像在【食】曾經提到過的,已婚男性在廚房前面坐成一排,大約就是將主屋分成前半與後半,未婚男性坐在已婚男性後面,而婦女孩童則坐在廚房。

除了傳統屋之外,還有其他的一般房子,與Tado的房子差不多,不同點只在於Wea Rebo的屋頂是用棕櫚之類的植物蓋成,而Tado的是用鐵皮搭建。
此外,Wea Rebo的居民並不是一整年都住在此地,一年之中有些時間是住在山上,從事咖啡、香料等作物的種植,其他時間則住在山下的另一個孿生部落,也就是說,同樣的人們會住在兩個不同的地方。

【行】

《Tado》
交通方式主要是利用Bemo,Tado距離觀光區Labuan Bajo約二至三小時的車程。Bemo為小型的箱型車,大約可坐到九人,但通常還會有一個人抓在車門上,車頂也有可能會載人。除了Bemo之外還有另一種相當於巴士的車輛,有點像卡車後面釘上椅子,再加個木棚;大約可以坐到三十人以上。進程的行程如Tado到Labuan Bajo就用Beamo,較為遠程且路況較差的路線如Tado到Wea Rebo則用這種大巴士,同樣有時會有人抓在車子兩旁或是坐到車頂上。我們在Flores島上的行程中,車子走過的地方其實大部分都是沒有鋪柏油的,甚至要直接開過河流,有鋪柏油的路段通常在較為繁榮的城鎮或是觀光區。
除了上述兩種交通工具外,在Tado的幾戶人家有自己的機車,而且都是類似輕型的越野機車。至於加油部分,除了從Tado到Wea Rebo的路上曾經看過一家加油站外,其他地方我從來沒看過加油站。但有時在路旁或是休息站會有人在賣一罐罐用礦泉水瓶裝的汽油,或許是機車這種耗油量少的汽油來源吧。

《Wea Rebo》
由於住在高山上的關係,車子是不可能開進來的,就算是Wea Rebo當地人要下山也必須步行兩小時。對外的連絡都必須通過這陡峭難行的山路,無論是將咖啡搬出去賣或是從市場買米回來都一樣,地形上的阻隔雖然保護了Wea Rebo部分的文化,卻也阻礙了部落的發展,造成居民的不便。
Wea Rebo部落的人們希望能在政府或一些機構的協助下,從Kombo開路至Wea Rebo,以便於用卡車運送貨物。然而,由於Wea Rebo是水源區,開路勢必會造成森林與生態的破壞,因此也正在考慮建造從Wea Rebo到Kombo纜車的可行性。交通的開發正是目前Wea Rebo部落當下所面臨最直接且最迫切的部落發展議題。

【育】

《Tado》
在Tado部落中就有一所小學,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們穿著小學制服玩耍。然而教育在印尼,尤其在Flores到上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根據網路上查詢以及我在印尼所聽到的資訊得知,儘管印尼的前總統曾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印尼普遍受教育程度仍然只有到小學。小學之後的升學所面臨的是龐大的費用,要讀書除了學費之外還必須支付建校基金、書本等雜費,對於經濟不好的家庭來說升學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印尼政府曾經施行幫助貧童之付學費及相關費用的政策,但事實上學校仍然持續收取這些費用。再者,在全國約80%人民信奉伊斯蘭教的情形下,伊斯蘭學校擁有較多的補助與資源,但在Flores島有95%的居民為天主教徒,因為宗教上的關係Flores島本身已經算是印尼政府的三不管地帶,這使得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更趨嚴重。
另外,我注意到Tado部落中的年齡層似乎只看到國小以下的孩童以及成人,十幾歲約中學生年齡的青少年我卻極少看到。這是湊巧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Wea Rebo》
在普遍教育只有到國小的印尼,對於位於偏遠地區的Wea Rebo又更加的不利。根據我看到的,Wea Rebo的小孩子應該是都沒有機會上學的,至少一年中待在山上的那段時間應該不可能去學校。以經濟狀況又比Tado差來看,中學以上的升學更是難上加難。
對於教育下一代Wea Rebo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他們的教育是隨時的,在生活中任何時候,只要有機會長輩就會教導晚輩生活技巧、處事態度等等。當吃飯時、家族聚在一起時都是教育的機會,而Wea Rebo的教育甚至融入了歌唱之中。長老的吟唱似乎沒有固定的曲調,也沒有固定的歌詞,但這些吟唱卻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祖先的規範、長輩的訓示就在這些吟唱的歌聲中傳授給下一代,並繼續傳頌下去。這是Wea Rebo獨特的教育方式,感覺上雖然不同於學校教育,但卻有另外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在生活技能方面,有很明確的男女分別。女生大約在十幾歲就會開始學織布、編織等工作,而男生則是學習製作較粗重或較大的工具,如米篩或大型竹簍。就算男生會做女性的一些編織工作,頂多也是偶爾幫一下忙,但在基本觀念上男性是不會甚至不能去做女性工作的,而女性也一樣。

【樂】

《Tado》
小孩子的遊戲,在Tado部落中可以常常看到,因為我們所到之處幾乎都會跟著一大群孩子。最常見孩子們的玩具是稱為「moto」的玩具車,是用一根長長的竹竿在尾端裝上輪子,孩子們就推著這種有點像車的玩具到處跑;有些製作較好的「moto」還有可握的把手,甚至是方向盤。

除了玩具車「moto」外,我看到孩子們的其他玩耍就是打鬧嘻笑了。因為我們這些外地人的關係,家裡是寄宿家庭的孩子們通常都成為孩子堆中的紅人,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小孩簇擁著其中一個孩子,並一直喊著他的名子。在孩子的打鬧中大人通常不會去管,基本上孩子是完全放任的,除非有快要打起架的情況大人才會出聲制止。
另一方面,大人的休閒大概就是串門子聊天了吧。Tado的人們似乎常常到鄰居或親戚家作客聊天,而主人也都會端出咖啡,一起抽著煙聊了起來,在Tado並沒有非常強烈的「別人家」和「自己家」的區別,甚至一群人在別人家中聊到晚上十一點也不奇怪。另外,屬於女性的聊天區就是女生洗澡的地方和廚房了,有時候在頭目家還會聽到從廚房爆出笑聲,雖然聽不懂她們在聊什麼。


《Wea Rebo》
要說Wea Rebo的娛樂的話,我想「夜夜笙歌」是最能描述的一句成語了吧。雖然也許是因為接待我們才會有如此頻繁的聚會,但不可否認的,「歌曲」在Wea Rebo的休閒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Wea Rebo的晚上,我們幾乎都是用歌聲在相互交流,不同於一般我們所熟悉的唱歌模式,Wea Rebo的歌曲屬於吟唱,而且通常會由一個人領唱,那個人將獨唱一段,到某個段落後接著所有的人一起合唱。雖然我並不知道歌曲的內容,而部落的人們也不太可能了解我們所唱的歌曲內容,但非常有趣的,Wea Rebo的人們對於音樂的接受度很高,也很容易產生共鳴,也許是常常接觸的關係吧,他們選擇用歌曲來認識我們這些外地人,也確實明顯地拉近了大家的距離。
除了大人的娛樂外,小孩子也有自己的遊戲。在第三天傍晚我們接觸了一種Wea Rebo部落孩子們玩的遊戲,有點類似捉迷藏:所有參與遊戲的人將兩隻手伸出來,由一個人負責一邊唱歌一邊按照節拍輪流點每個人的手;當歌曲結束時被點到的那隻手就收起來。玩到最後剩下的那個人就必須躲起來,躲好後其他的所有人都要去把他找出來。是個十分有趣的遊戲。


比較台灣與Tado和Wea Rebo兩部落的生活型態就有著巨大的差異,然而光是Tado與Wea Rebo間的比較也又可以看出許多差異,無論是在物質上的生活或是禮俗方面的規範都有所差異。
Tado部落也許是因為交通較便利的關係,生活的方式又更接近所謂的「現代社會」。相對於Wea Rebo,Tado的各戶人家有較獨立的各自生活,各家庭間也有較明顯的經濟以及各方面的差異。例如有些家庭有發電機、有電燈,甚至有電視,或是有浴室與較好的廁所;而有些家庭就十分普通,有的也沒鋪地板。在職業方面Tado部落也十分多樣化,當老師的、當農夫的等等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然而在Wea Rebo我感覺到的是一個群體,Wea Rebo的人們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從事一樣的產業,一起吃飯,睡在同樣的一棟傳統屋。在許多時候他們展現出來的就像單一個體,個人與個人之間並無明顯差異。也許是對外聯絡較少的關係,也可能在Flores島上也處於相對弱勢,因此Wea Rebo的居民仍保有傳統的習俗,也顯得比較團結。
林老師曾說Tado部落的生活模式就像他小時候過的生活一樣。也許,隨著時間的演進,時代的進步;從開闢道路到有水有電,再到有網路及完善的運輸系統,這些都是許多地方的夢想與目標。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伴隨的往往是個體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各個團體、各個社會的生活型態卻在世界上越趨向一致。也許「現代化」是部落發展的的目標之一,但「文化流失」卻也是「現代化」的副產物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