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望鄉部分的東西可能最近沒辦法再做更詳細的整理了
最近到9/8前我必須把兩份印尼的報告趕出來
在這裡我先把最近剛打好的望鄉書面報告貼出來




****************************************************************

壹、課程學習歷程
1.動機
我參加靜宜大學的「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其實可說是非常的偶然。在一次多系共同修課的「拇山人文講座」中,通識中心的老師宣佈了這項消息。當時老師對此課程的介紹我已經不太記得了,印象中有提到可以與國際NGO合作,前往印尼服務當地部落,學校會有補助經費等等。促成我決定參加的主要動機主要有三個:
第一,我曾經參加過康輔社的出隊,而在北醫「醫療服務隊」或僅僅是去偏遠國小帶孩子們玩都是非常興盛的活動,我也理所當然的將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想像成類似的活動。
第二,我對環境保育有些興趣,雖然僅止於注意相關新聞和少搭電梯而已,而在通識中心老師宣傳的時候「生態調查」引起了我的興趣。
第三,我當時正在修「認識非營利組織」的課程,對於國內的NGO有初步的了解,因此聽說有機會見識國際NGO的工作也對我造成莫大的吸引力。
我主要是基於這三點因素的考量,才決定參加這個課程。當時我有機會和社團到日本表演和觀光,但我了解去日本就只是最傳統、最一般的觀光,但服務學習課程絕對不會一樣。我告訴自己,像去日本玩那種機會以後還有很多,但去印尼的這種機會這生未必還會再遇到。衡量之後我知道去日本是已知的狀況,但去印尼是全新未知的體驗,如果不去嘗試未知的東西我一定會後悔不已。因此,我選擇了印尼。
2.目標設定
在我前往靜宜上課之前,我一直以為望鄉的課程只是印尼課程的練習,所以我將重心和目標都放在印尼課程上。而我根據當時所得到的資訊所設立的目標就是「服務」、「接觸認識國際NGO」和「體驗不一樣的出國」。對於望鄉的事情可說是一丁點也沒想到。
但是隨著對此課程的接觸越深,我就漸漸改變了原本的想法。當我開始進行靜宜校內課程時,我發現這和我想的「服務」完全不一樣。在靜宜校內課程中學的是各種理論性質的東西,觀光、服務、部落地圖等等,對我來說十分枯燥乏味,也完全不是我熟悉的領域。但我了解到一件事:這個課程所教導的並不是我習慣的醫生對病人、藥師對顧客,這種一對一的方式,也不是帶著五、六個小朋友玩的這種小格局服務。我太習慣於醫學院的小範圍、專業且如科學般有絕對解答的模式,但這次的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顯然不是這種形式。於是我觀察,在我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只能睜大眼睛,盡可能的學習,雖然不知道能學到什麼,但放掉自己的框架總會有新的東西進來。我是抱著這種想法和目標,結束靜宜校內課程而前往望鄉的。
3.學習過程
《服務學習》
這門課程所說的就是「服務學習」,也就是從服務中學習。在校內課程中,我學習到的是一些服務的基本理念與正確的態度。因為「服務」不是說要做就做的,也不是你要為人服務而那個人就會欣然接受你的服務。不當的服務只是另一種的壓迫,在這次課程中我更是深深的體會到「服務」不是隨隨便便的給予幫助。有些人的觀念會把服務當成給予、施捨,抱著「我擁有這些但你們卻每有,好可憐,所以我給你這些服務」,我認為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當你把自己和對方放在不對等的關係時就絕對不可能服務了,因為你不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而是用自己的框架來看待一切。「服務」應該是對等的,就像朋友相處一般,互相學習,互相成長。
而服務和學習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我們要去望鄉進行課程前,我們必須先在學校學習一些基本知識。如果沒有學習,那是絕對不可能為別人服務的;同樣的,當我到了望鄉之後才發現原來我的知識這麼的不足,這樣根本不可能做什麼服務,甚至只會添麻煩。所以很自然的會想發問、會仔細聆聽,認真去思考、了解更多事情。所以要服務必須先學習,學習了才有可能服務他人,但在服務後又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再度去學習,因此可以說「服務」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生態觀光》
我想,生態觀光在這幾年漸漸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大眾觀光的各種弊端、問題已經明顯地裸露出來。不重視在地資源,消費落入財團手中,觀光區宛如十八世紀帝國主義重現一般,剝削與破壞已經顯而易見。因此有人開始提倡以永續經營、以當地居民為主體的「生態觀光」。但我認為「生態觀光」應該不只是一種觀光模式或是一種產業,他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行為。不同於大眾觀光「遊客付錢買商品」的模式,生態觀光必須建立於「遊客」和「當地居民」都有正確態度的情況,例如當地人不販賣自己的文化,而遊客必須尊重當地人的文化。但這些都只是生態觀光的「理念」,那「方法」呢?
當我們在獵人古道的時候,我們發現它是一條平坦、已開闢過便於行走的道路。很明顯地這是為了方便展示相關知識而開闢的,因為不可能要求也不能讓遊客真的進入布農族深山中的獵場。但在當下我感覺到大眾觀光的味道,為了便於展示,我們像是在逛百貨公司櫥窗一樣在已規劃好的路線上聽著獵人解說,也像是導遊帶著我們從一個景點到下一個景點。我不禁開始思考:到底怎樣才是生態觀光?如果完全照著當地居民的步調走,可能我們必須在望鄉待上一年才能看到一個上午就能展示完的東西;但如果要展示,那又和去九族文化村有什麼差別?這之間似乎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界線。就像阿美族的豐年祭感覺上已經成為一種觀光的慶典而不再存有原始的意義,但這種展示到底要如何界定其「合理範圍」呢?
雖然生態觀光講求的是不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影響或衝擊,但觀光必然會帶來改變,甚至正是因為居民想要改變才發展觀光。所以我想重點應該在於經過改變後,資源依舊能永續發展,而文化的意義還是能保留下來,而且當地居民都能瞭解且認同自己文化未來的走向。以教育上來講,教育當地民眾保護自己的文化遠比教育遊客尊重當地文化有效率的多,因此起始點是生態觀光區,再從此教育遊客如何做個「無污染旅遊者」。

《部落發展》
在現在高度發展的台灣,即使是被視為較為「偏遠」的部落仍然是有水有電的,基本上也可維持一定程度的生活。然而現今的部落也不再像過去那樣較為封閉,自給自足不受外界影響;部落的人們必須前往外地工作求學。與城市的資源相較起來部落是處於相對弱勢,在社會競爭下來自部落的人往往機會較少。儘管政府有一些縮短城鄉差距的政策,但仍存在一定的斷層。另一方面,由於過去日本和國民政府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抹殺都造成原住民文化嚴重的傷害,因此當部落在物質上的競爭趨於弱勢時,回頭看自己的文化卻也被破壞殆盡,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了。
近年來開始有原住民運動,希望能恢復自己的姓氏,找回自己的文化。部落工作者拜訪耆老,紀錄口述歷史,繪製部落地圖,製作紀錄片等等,希望在那些寶貴的知識真正消逝之前能夠搶救回來。但部落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祖先的知識傳承下來?社會競爭是十分現實的,而科技的潮流更是無人能擋,現在已經不可能一家人圍在火堆旁聽長輩說故事了。在台灣,孩子被教育成升學考試才是唯一的正途,就算不補習回家不讀書,家中還有電視等著他。年輕一輩的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部落工作者,也不是每個人都認知到自己祖先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大環境中古老的傳統文化更顯的無關緊要。有人試著將這些知識記錄下來,但就算所有知識都被完整地記錄了,沒有人講述傳說給孩子聽,沒有人舉行祭典,沒有人記得自己祖先的遷徙路線,甚至沒有人認同自己的文化,那這也不再是文化而只是收藏在博物館中的文獻罷了,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許多部落正在尋求文化與經濟共同發展的方法,「部落廚房」及「生態觀光」都是希望能開闢出一條新路的辦法。但這條路並不是「做了就會有所改善」如此的簡單,資源的分配、部落設防的程度、部落主體的維護等等的問題都是不可乎視的重要課題,這也是部落工作者與部落民眾必須面對的挑戰。

《多元文化》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大家十分熟知的歷史名句,時間的洪流滔滔不止,從古至今也換了不少朝代。當我在跟別人談論關於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的時候,曾經有人問我:「如果時代的潮流註定要這個文化消失,那為什麼還要保護這個文化呢?既然世界趨勢就是這樣,那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工作只不過是延緩這個文化的消失而已,這樣做不是多餘的嗎?」
其實我當時有點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但我給她的答案是:「不論是什麼文化都必然有它存在的價值,沒有一個文化是可以輕易取代另一個文化的。一個文化的消失也代表著全人類知識也失去了一部份,如果能保護這全人類的資產,即使只是暫時,也是應該的。而且再想想,我們也算身於世界強勢文化之一,假如有一天沒有人會唱歌仔戲,大家都不會閱讀中文,過去古書、古代的智慧永遠失傳,甚至當有人問起你的祖先是誰、做過什麼的時候我們卻全然不知,這是件多麼恐怖的是啊!」如果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就會瓦解;同樣的,如果文化不再多元,我們身為「人類」這個群體的平衡也將破壞。
事後我又仔細想了這個問題,雖然我當時的論點也還算說的通,但說什麼全人類的智慧似乎太高遠、太沒有實感了。應該還有更直接、更單純的答案。其實答案非常簡單,當強勢文化壓迫弱勢文化時,必然會產生許多的不公,也一定會造成許多人的痛苦,而去解決這些不公和痛苦就是十分充份的理由了。也許就算拼了命的保護,在五十年、一百年後這些文化仍然消失了,但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公平、不對等的事情發生,光是這點我認為再努力都值得了。

《研究倫理》
我必須坦承我在「研究倫理」這方面所學到的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望鄉課程這個階段。但既然要談,我想試著說說我從Jeanine Pfeiffer身上看到的研究倫理。
在我閱讀《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專業倫理規範》後我才發現Jeanine她在印尼的工作正是符合研究倫理的最佳表現。Jeanine所強調的「多餘原則」和「研究工作者為當地民眾」都是研究倫理中所要求的。研究者是個外來者,他不應該只是來到某個部落,做完研究拍拍屁股就走人,然後自己發表一篇論文。研究者和部落的關係是對等的合作關係,且應該互相尊重,就像Jeanine用印尼話與部落的人溝通,而部落的人也會注意Jeanine在的時候不抽菸。且儘管研究者往往掌握較多的資源,但仍不可成為掌控部落未來的人,這正是「多餘原則」的意義:最終目標是由部落民眾有足夠知識與經驗後接掌自己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Jeanine堅持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是當地人。
此外,作為一位部落的培力者,必須尊重部落自己的決定,並在決策時完整地分析各種利弊得失。即使培力者本身有自己的立場,最終決定仍然需依照部落的決定。就像過去的經驗知道通常通往一個部落的路開通,伴隨的就是該部落的文化流失,但如果在分析過得失後部落仍然堅持開路,那培力者也必需尊重部落的決定。
研究不是研究者一個人的事,它是研究者與部落的合作,而這個合作關係必須是對等、公平且公開的。說簡單點,就是Jeanine和Tado部落的關係──如同朋友一般。

4.部落經驗
在望鄉我們雖然僅短短地待了三天,但在我的感覺中,這三天中每一天都是不同階段性的體驗。第一天是初步認識望鄉以及布農文化,我們聽布農族的傳說、望鄉的遷徙歷史、看到傳統手工藝和服飾、也聽到傳統樂器。第二天我們參與了望鄉的生活,雖然不可能在一天當中就體驗望鄉生活的全貌,但透過農事參與感覺上又更進一步了解望鄉。而且很幸運的,我們正好遇上婚禮,看到了漢化影響之後的布農族在請客、以及婚姻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在晚上我們則參與了家庭禮拜,也使我更進一步認識望鄉的信仰。不知是不是刻意安排,我們居然再第二天體驗了日常農事、婚禮以及宗教信仰真是十分的難得。接著在第三天我則看到了望鄉的發展以及面臨的問題。在獵人古道的生態觀光模式,在東埔的大眾觀光模式,以及晚上紀錄片所提到的文化傳承。望鄉的未來要如何發展?經濟和文化能否互不衝突?在第三天我看到了許多問題,也想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我不一定都有得到答案,但它們有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望鄉,也更了解部落。
我想用「經濟」、「宗教」和「文化」三個主題來敘述我在望鄉看到的聽到的以及體會到的東西。
《經濟》
在參與農事的時候,可以發現望鄉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農作,每家種的東西不盡相同,有的是種葡萄,像我幫忙的那家是種番茄。番茄大姐也告訴我們,他們每年種的東西不一定一樣,是依平地而定,平地缺什麼他們就種什麼。然而從事農作必然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還得看天吃飯,一旦颱風過境,來不及搶收的番茄就全都爛了。當時我們在幫忙整理爛掉的番茄田時,蕃茄大姐就有說道:「做農很辛苦呢!還是坐辦公室比較好吧!」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下,做農有時更顯的吃力不討好,也難怪部落年輕一代會外流。第一天到望鄉時乜寇大哥就曾經說過,望鄉有八百多人,但實際住在這裡的只有四百多人,其他人都到外地求學工作了。
另一方面,望鄉當然有有觀光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程就算是生態旅遊了。有些人去幫忙去拔草的地方,還有乜寇大哥家都是民宿,各家的門口也有記錄該家族事蹟的牌子,林老師也說在假日望鄉會有一定的遊客前來。而現在許多部落所推崇的「生態觀光」的重點之一就是「永續發展」,但永續發展也意味著不可能如大眾觀光那般,有大批遊客前來;相對的,生態觀光的目標是放在小眾模式。小眾觀光的人潮不可能如大眾觀光龐大,也不一定能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因此仍然需要依靠其他的收入來源。但沒有固定作物的望鄉也很難打出自己的「品牌」,辛苦生產的農作在市場上能否競爭這點令人擔心。也許,觀光可以改善經濟,但觀光並不是一切的萬靈丹,一不小心甚至可能損失更重要的東西。

《宗教》
基督教是在1952年進入望鄉的,目前全望鄉的人都是基督教徒。跟據耆老Damabali的說法,在1938年日據時遷到望鄉時仍保有傳統祭典,直到教會傳入後一些儀式才慢慢消逝。但目前仍有嬰兒祭的傳統,是配合教會的嬰兒節。
教會在部落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它除了扮演精神支柱之外,也具有減少文化衝擊下各種偏差情形的產生的功用。乜寇大哥說過去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酗酒的人,在經過教會的努力之下有些人又重新振作。對於社會上殘酷的競爭、比較,部落往往處於資源上的相對弱勢,文化的摧殘和經濟的壓力下,或是許教會成為部落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的原因吧。儘管在基督教傳入後部落儀式漸漸消失,但另一方面教會卻和部落文化融合,用另一種形式保存了部落的一些文化。布農聖經、母語詩歌以及家庭禮拜,透過信仰將母語保存下來,無形也將望鄉的每個人聚集在一起。
我想,基督教信仰可能讓望鄉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它也保護了望鄉的一些東西。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改變」也許帶走了許多重要的寶藏,卻也可能因此打開了新的契機。

《文化》
文化大概是我這次去望鄉看到最多的吧,畢竟他也是最廣泛的。從傳說故事到生活方式,都可說是文化的一部分。從第一天我們聽的口簧琴,以及傳統服飾和手工藝,接著第二天的婚禮,還有第三天獵人講述的解夢、禁忌等等的打獵文化,我們幾乎是無時無刻都在接觸學習布農族的文化。而我個人認為傳說和口述歷史是最有趣的一部分。我紀錄了一些布農族的傳說,但由於實在太多了,也不可能在這裡打出來分享,所以在這裡我就談談我在第二天看到的三個事件吧。
第一個是我在幫忙農事時,蕃茄大姐聊到Damabali家的婚事。據她所說,當天的那樁婚禮跟他當初嫁到望鄉一樣,都是由長輩決定的,因此蕃茄大姐說她不希望干涉自己兒女的感情婚姻。那時我立刻聯想到不久前剛結婚的表姐,她的婚姻也是曾經遭到反對,尤其是我的大舅舅更認為替兒女決定婚事是理所當然的。在望鄉長輩決定婚事是受漢化影響呢?還是從過去習俗流傳下來的?我事後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過去布農族是搶婚制,又漸漸演變成議婚制,目前的長輩決定是來自議婚制還是來自漢化的結果我並不確定;抑或是不管在哪裡,都會有父母替子女決定婚姻的情形?
第二個是其他人去別家幫農事時聽說的。據說過去婚禮的時候只需要殺豬分請部落的人就可以了,但現今因為和文化的影響,除了殺豬之外還必須開席請客,這使結婚的開銷增加了許多。
第三件是吃完晚飯後,要去家庭禮拜前,我們在戶外閒晃時遇到一群部落的小孩。他們說話雖然會有原住民腔調,但互相溝通是完全用國語說話。但之前在路上看到望鄉的成年人互相交談時幾乎都用母語,這是代表布農語的地位隨著世代漸漸不被重視了嗎?
對於我看到的這些事情我不敢下任何明確的結論,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這是因為我對原住民文化並不十分了解,對望鄉的認識也不夠。但我相信除了這些跡象外,早已有許多漢文化融合到部落文化當中了,而文化這種東西也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
6.參考文獻
(1)《國際民族生物學學會專業倫理規範》2006.11.8 譯者 禇縈瑩 林益仁
(2)《東股沙飛傳奇 自序》 作者 乜寇‧索克魯曼
(3)《部落工作經驗分享:以「部落廚房」為例 讓達觀部落廚房活下去》
作者 陳豐偉
(4)《社福組織與在地部落主體性實踐的對話》 2005.9 作者 黃盈豪
(5)《望鄉部落簡介 關於望鄉》 作者 乜寇‧索克魯曼
(6)《西雅圖的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 作者 西雅圖酋長 譯者
孟祥森
(7)《勿讓生態觀光成為生態殺手》 作者 張瑋琦
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2/ku02070501.htm
(8)《山刀出鞘–記東埔挖墳抗議事件》 2001.2.23 作者 賴春標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597

貳、自我反省
最初我參加這個課程的時候,我一直再想這門服務學習課「我能為部落做什麼」,我持續抱持著這種想法一直到靜宜校內課程結束。但當我到望鄉後整個想法就改變了,我在部落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不足和軟弱。我發現,如果抱著「自己能幫助別人」這種想法會造成很大的阻礙,因為這會使自己被鎖在過去的框架中,無法學習,無法成長,更別說是服務了。我從望鄉回來後的檢討會上回想起過去的態度,我覺得當時的自己真的是太自大、太傲慢了。因為我到了望鄉才發現,我是去那裡被服務,是去那裡學習,而這也才是我們前往望鄉的真正目的。當態度上有所調整後,我就體會到了許多不曾想過的事情。
這次的課程真的和我熟悉的領域很不一樣。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理性與科學,我注意到、接觸到的事物幾乎都有合理的解答,只要是沒有明確對錯或是不簡單明瞭的東西往往會令我感到煩躁,例如「人」的事情。但這次的課程正是關於「人」的課題,而且不是單一一人而是「群體」的問題,其中的問題層層疊疊,非常複雜。於是我發現,這並非科學的一加一等於二這種問題,也不能完全用這種思考模式來面對「人」的議題。我不清楚這門課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但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成長與人格就是靠著這種經驗堆疊起來的,如果經驗越廣泛,則價值觀、人生觀以至於「心」就會越穩實。
對於校內課程和在望鄉階段的反省,我認為自己最需要改善的是做筆記這方面。當我在寫這份報告時去翻找校內課程的筆記,我發現幾乎沒有什麼可用的東西,而且也少的可憐。一直以來我在「做筆記」這方面就是學習上的一個致命漏洞,上課聽講聽不出重點,筆記要不什麼都沒寫,要不就寫一大堆卻毫無重點。在部落中,我試著將所有聽到的東西記下來,沒辦法立即分辨重點,我只好一字不漏的照抄。也許我紀錄的十分詳細,但卻極端沒有效率,只要資訊給多了,就一定會漏掉一些部份。這個問題也是我未來求學路上十分重要的課題之一。

參、課程建議
對於「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的建議,我想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雖然不清楚再靜宜內部對於此課程的宣傳如何,但我身為外校選修我覺得這門課在靜宜和北醫間的溝通仍有待加強。最初我到北醫通識中心詢問關於這門課的詳細資訊時,令我感覺到的是北醫負責此課程的通識老師自己也並不十分了解這門課在做什麼,我當時得到的答案十分含糊。再者,當我問到此課程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修課模式時,北醫老師所說的也和懿翎告訴我的有落差,學分方面的回答更是模稜兩可。這使我在當時仍不十分了解的情況下又蒙上了一堆問號,內心評價也多少有打折扣。或許,如果未來靜宜還有機會和北醫合作的話,我想確保良好的溝通與各方面的明確決定必然會使合作更加順利吧!
第二,雖然這不是望鄉課程的範圍而是印尼部份,但我仍希望提出來。在印尼課程方面,對於疫苗接種、與將面臨的疾病及預防應該要更加注重。像是A肝、破傷風疫苗的施打也十分重要。以重要性來說,我覺得防疫方面的的重視程度還需加強。



※最後還是要感謝所有老師、助教讓我有一個如此充實的暑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